第一作者:Samir H. Al-Hilfi,Xikai Jiang,Julian Heuer
通訊作者:Mischa Bonn,Klaus Mullen,周亞洲
通訊單位: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江蘇大學
Klaus Mullen教授,自 1989 年以來,一直擔任馬克斯·普朗克聚合物研究所所長。他是當代最具創(chuàng)造力和影響力的化學家之一。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榮譽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Mischa Bonn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學特聘教授。馬克斯普朗克聚合物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生物分子系統(tǒng)和此類系統(tǒng)中的水的無標記(超快)振動光譜和顯微鏡,包括生物膜的模型系統(tǒng);光伏構件中載流子動力學的研究。
周亞洲,江蘇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師從Klaus Muellen教授,專注于金屬單原子、團簇催化劑的合成方法,原子結構-性能間構效關系,以及催化劑在電催化,有機催化等應用的研究。2022年,加入馬普高分子所所長Mischa Bonn教授課題組進行獨立研究。
論文速覽
單原子催化劑(SACs)為先進技術開辟了新的可能性,但在制備高密度單原子位點時,單個原子容易聚集成團簇,主要歸因于原子在熱解過程中擴散和穩(wěn)定的微妙平衡。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新概念——通過壓力控制金屬擴散來制造超高壓密度SACs。降低壓力顯著抑制了聚集,使得單原子負載量幾乎是在大氣壓下獲得的三倍。分子動力學和計算流體動力學模擬揭示了金屬躍遷機制的作用,通過增加金屬-配體結合的概率,最大化了金屬原子的分布。通過電催化氧還原反應活性位點密度的驗證,證明了該方法的穩(wěn)健性。首次在單個Cu位點上實現(xiàn)Ullmann型碳-氧偶聯(lián)反應的催化,展示了有效異質(zhì)催化的更多選擇。
圖文導讀
圖1:在大氣壓下熱解過程中單原子位點密度的增加、Fe-NC材料的形貌對比,以及通過壓力控制金屬擴散方法制備SACs的示意圖。
圖2:通過高角環(huán)形暗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HAADF-STEM)圖像展示了在0.87 mbar壓力下合成的Fe-NC催化劑的特征。
圖3:其他SACs的合成和表征,包括Co、Cu、Ni、Mn、Pd、Ru和Mo的HAADF-STEM圖像,以及Pd SAC和Ru SAC的傅里葉變換EXAFS光譜。
圖4:壓力控制金屬擴散的機理研究。
圖5:SACs的催化性能。
文獻信息
標題:Single-Atom Catalysts through Pressure-Controlled Metal Diffusion
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DOI:10.1021/jacs.4c03066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xiubac.cn/index.php/2024/07/16/52954a80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