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計算】J. Colloid Interf. Sci.:用于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MXene基單原子催化劑的精確電子結構調(diào)制 2024年2月27日 上午10:43 ? 計算 ? 閱讀 34 成果簡介 電催化CO2還原反應(CO2RR)為CO是實現(xiàn)碳中和循環(huán)的有效方法。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王兆杰等人探索了一系列含Ti2CO2和O空位的Ti2CO2-MXene基過渡金屬(TM)單原子催化劑(SAC),包括TM-Ti2CO2和TM-Ov-Ti2CO2,并將其用于高性能CO2RR。 計算方法 作者采用3×3 Ti2CO2和Ov-Ti2CO2超晶胞模型進行了計算模擬,并在廣義梯度近似(GGA)的Perdew-Burke-Ernzerhof(PBE)交換關聯(lián)泛函下,利用維也納從頭算模擬軟件包(VASP)中的投影增廣波(PAW)方法進行第一性原理研究。作者采用DFT-D3方法來計算范德華相互作用,并且在所有計算中都考慮了自旋極化,以及將動能截止能設定為520 eV。在結構優(yōu)化過程中,能量收斂標磚設置為10-5 eV,力收斂標準設定為0.02 eV??1。作者在結構優(yōu)化中使用3×3×1 Monkhorst Pack網(wǎng)格進行k點采樣,并使用11×11×1的較高k點網(wǎng)格進行電子結構計算。此外,作者在2D垂直方向上設置20?的真空層,以屏蔽周期性結構之間相互作用。 結果與討論 圖1 模型結構,形成能和DOS 如圖1a和1b所示,作者將選擇的3d TM錨定在Ti2CO2表面的三個相鄰氧原子的中心和Ov-Ti2CO2的氧空位位置,分別形成TM-Ti2CO2和TM-Ov-Ti2CO2。在TM-Ti2CO2中,TMs和Ti原子之間的距離從2.49(Ni-Ti2CO2)到2.93?(Sc-Ti2CO2)。在TM-Ov-Ti2CO2中,TMs與相鄰Ti原子之間的距離范圍為2.11(V-Ov-Ti2CO2)至2.94?(Cr-Ov-Ti2CO2)。 TM在相應襯底上的形成能(Ef)如圖1c所示,以Co-Ti2CO2的Ef值(Ef=1.61eV)為穩(wěn)定性評估的參考,8個TM-Ti2CO2(TM=Sc、Ti、V、Cr、Mn、Fe、Ni和Cu)和6個TM-Ov-Ti2CO2(TM=Sc、Ti、V、Mn、Ni和Cu)具有比Co-Ti2CO2更小的Ef值,因此具有更好的熱力學穩(wěn)定性。圖1d中Ti2CO2和Ov-Ti2CO2之間的總態(tài)密度(DOS)表明,氧空位的存在顯著地將能帶隙從0.21降低到0.12eV,從而提高了電導率。 圖2 差分電荷密度和Bader電荷,PDOS和COHP及ICOHP 作者通過Bader電荷分析、電荷密度差(圖2a-2c)、PDOS和COHP(圖2d-2g)進一步研究了這三種催化劑上的CO2活化機制。如圖2a和2b所示,一旦CO2吸附在Ti/V-Ti2CO2上,電子就從Ti/V轉移到CO2,Bader電荷值分別為0.53和0.51|e|。圖2d和2e中的PDOS表示電子從Ti/V dxz/dz2軌道轉移到CO2 5σ*軌道,形成強Ti/V-C鍵,并誘導CO2的顯著活化。而在Mn-Ov-Ti2CO2上可以觀察到不同的CO2活化機制,其中0.67|e|電子從CO2 2π軌道轉移到Mn3d軌道,并導致在費米能級以下形成成鍵軌道。積分COHP(ICOHP)值(圖2g)進一步表明CO2可以穩(wěn)定地吸附在Ti/V-Ti2CO2和Mn-Ov-Ti2CO2上??傊?,CO2可以在所有基于Ti2CO2的SAC上通過端對端或側對側的化學吸附構型被活化,并且在Mn-Ov-Ti2CO2和Ti/V-Ti2CO2上闡明了π供給和σ反供給活化機制。 圖3 CO2到CO的反應機理示意圖,CO2RR的極限電勢和反應勢能面 反應途徑和相關中間體如圖3a所示,CO2RR轉化為CO沿著以下反應途徑進行:(i)CO2吸附在基于Ti2CO2的SAC表面上,(ii)CO2加氫生成*COOH,其中CO2的C與TM鍵合,(iii)*COOH加氫形成*CO和自由態(tài)H2O,以及(iv)CO從催化劑表面解吸。具有較大UL的催化劑具有較低的過電勢,因此可以確定為CO2RR的理想催化劑。圖3b總結了所有催化劑上CO2RR到CO的UL值,其范圍為?1.78至?0.27V。相比之下,TM-Ti2CO2具有比TM-Ov-Ti2CO2更高的活性,即UL值更大,而Mn/Ni-Ti2CO2除外。五種基于Ti2CO2的SAC,包括Sc-Ti2CO2、Ti-Ti2CO2,V-Ti2CO2、Cr-Ti2CO2和Ni-Ov-Ti2CO2,由于其UL值分別為?0.47、?0.50、?0.28、?0.48和?0.27 V,因此被篩選為CO2還原為CO的理想催化劑。 圖3c和3d顯示了在TM-Ti2CO2和TM-Ov-Ti2CO2上CO2RR為CO的反應機制。在Sc/Ti-Ti2CO2上,CO2的吸附和在CO2的O原子上加氫過程容易發(fā)生,相應的反應能(ΔG)分別為-0.17/-0.09和0.04/-0.39eV。然后在*COOH的O原子處發(fā)生氫化,形成*CO中間體和H2O分子的ΔG分別為0.47/0.50 eV,并且其是CO合成的電勢決定步驟(PDS)。最后,*CO解吸需要?0.22/0.10eV的ΔG值。而在V/Cr-Ti2CO2上經(jīng)歷了一個平穩(wěn)的CO2 → *CO2 → *COOH → *CO過程,*CO解吸需要0.28/0.48eV的ΔG值,其也是PDS。在Ni-Ov-Ti2CO2上,上述四個反應步驟的ΔG值分別為-0.07、-0.07、?0.01和0.27eV,其中*CO的解吸是PDS。總之,Sc/Ti-Ti2CO2和V/Cr-Ti2CO2、Ni-Ov-Ti2CO2對CO2RR到CO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活性。 圖4 CO2和H競爭吸附,反應選擇性 如圖4a所示,在Sc/V/Cr/Mn/Fe/Co/Ni/Cu-Ti2CO2和Sc/Cr/Mn/Ni/Cu-Ov-Ti2CO2上的CO2吸附占據(jù)主導作用。因此,與HER相比,這些結構更容易CO2RR合成CO。在CO2RR中,CO和HCOOH的形成只需要兩個質子和兩個電子,這使得它們都是最簡單的CO2RR產(chǎn)物。如圖4b所示,只有位于圖中藍色區(qū)域的催化劑具有更高的CO選擇性,因為其具有較大的*COOH形成偏好和CO合成競爭,因此Fe/Ni/Cu-Ov-Ti2CO2具有更強的CO合成競爭。總之,通過考慮催化劑的穩(wěn)定性、催化活性和產(chǎn)物選擇性,篩選出Ni-Ov-Ti2CO2作為最佳CO2RR到CO的催化劑。 圖5 吸附能,電荷轉移度比,d帶中心,d帶寬度,ELF和ICOHP 圖5a顯示了CO2RR中間體在TM-Ti2CO2和TM-Ov-Ti2CO2上的吸附能力。如圖5b所示,反應中間體的電荷轉移度比均小于1,除了*CO2在Ti-Ti2CO2上的吸附以及*CO2和*COOH在V-Ti2CO2上的吸附。具有CO2RR中間體的TM-Ov-Ti2CO2比TM-Ti2CO2的電荷轉移程度更大。因此,在幾乎所有的TM-Ov-Ti2CO2中,TMs的電子轉移能力都顯著增強。如圖5c和5d所示,與TM-Ti2CO2相比,TM-Ov-Ti2CO2中TMs的d帶中心顯著升高,d帶寬度明顯減小,表明TMs在TM-Ov-Ti 2CO2中具有更強的電子局域化。如圖5e所示,以Ni-Ti2CO2和Ni-Ov-Ti2CO2為例,電子局域函數(shù)(ELF)表明,在Ni-Ov-Ti2CO2中的Ni原子電子局域程度顯著提高,這與d帶中心和d帶寬度的分析結果一致。圖5f表明,TM-Ov-Ti2CO2中具有相鄰Ti原子的TMs的-ICOHP值均大于TM-Ti2CO2中的值,表明TM-Ov-Ti2CO2中與相鄰Ti原子具有增強的鍵合強度。總之,在TM-Ov-Ti2CO2中,TM直接與Ti原子結合以增強TM與襯底之間的電子轉移,從而提高TM中心的電子局域性。 圖6 三種表面TM-Ti-O基團結構示意圖,火山曲線 根據(jù)與TM相鄰的O原子數(shù),將所有Ti2CO2基SAC分為三類,即TM-Ti2CO2-型(a),其中三個O原子與TM相鄰,包括所有的3d TM-Ti2CO2,如圖6a所示。;TM-Ov-Ti2CO2-型(b),具有與TM相鄰的兩個O原子,包括Sc/Ti/Mn-Ov-Ti2CO2,如圖第6b所示;TM-Ov-Ti2CO2型(c),與TM相鄰沒有O原子,包括V/Cr/Fe/Co/Ni/Cu-Ov-Ti2CO2。 圖6d顯示了CO2RR中Ti2CO2基SAC的UL作為Valencefix描述符的函數(shù)。而Valencefix合理地建立了UL和固有電子特性之間的火山關系。Ni-Ov-Ti2CO2具有最高的CO2RR到CO活性,并且位于火山頂部(Valencefix=0.64 e–)。TM-Ti-O基團和催化劑基體之間電子轉移能力的增強有助于促進催化劑的催化活性。而TM-Ti-O基團價態(tài)描述符是快速篩選高效CO2RR催化劑的可行工具。 結論與展望 作者篩選出UL比?0.50 V更正的Sc/Ti/V/Cr-Ti2CO2和Ni-Ov-Ti2CO2催化劑。考慮到其在UL為?0.27 eV時的活性以及與析氫反應和HCOOH合成相關的選擇性,Ni-Ov-Ti2CO2是CO2還原為CO的高效化劑。同時,根據(jù)TMs與配位Ti和O原子協(xié)同效應,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的TM-Ti-O基團價態(tài)活性描述符。該工作強調(diào)了含氧空位的Ti2CO2基Ni SAC是一種高效的CO2RR催化劑,并為指導基于MXene的CO2RR SAC設計提供了可行的電子結構設計原理。 文獻信息 Shoufu Cao et.al Precise electronic structure modulation on MXene-based single atom catalysts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reaction: A first-principle study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23 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3.03.094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xiubac.cn/index.php/2024/02/27/d87a3ec511/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計算與機器學習】ASS: 用于熱電的二維共價有機框架材料的機器學習加速設計 2024年2月3日 PRL:上海交通大學葉芳偉課題組首次觀察到周期倍增的布洛赫振蕩 2024年2月2日 【DFT+實驗】卜顯和/李娜Angew.:第二配位球效應促進光系統(tǒng)II激發(fā)的NiFe基電催化劑高效水氧化 2023年12月13日 鈉電風云人物:中科院物理所胡勇勝研究員,今日Nature Energy!“鈉”般閃耀! 2024年2月21日 【DFT】Int. J. Hydrogen Energy:鉑單原子@藍磷催化劑基本性質及其析氫反應活性的影響 2024年4月4日 助力碳納米材料研究,上海交大團隊開發(fā)數(shù)據(jù)驅動的主動學習框架,以最少的人力生成機器學習勢 2024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