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鋰和錳(LMR)的層狀氧化物具有高容量和低成本,是下一代鋰離子電池的一類有前途的陰極。然而,由于Li2MnO3蜂窩結構的不穩(wěn)定性,循環(huán)過程中的電壓衰減仍然是其實際應用的障礙。 成果簡介近日,香港城市大學劉奇、任洋教授、美國西北大學Christopher M. Wolverton以及美國阿貢實驗室Wenquan Lu等人報道了一種無鈷LMR鋰離子電池陰極,其電壓衰減可以忽略不計。該材料具有由層狀LiTMO2和各種堆疊的Li2MnO3組分組成的復合結構,其中駐留在Li2MnO3的Li層中的過渡金屬(TM)離子形成“帽”以增強蜂窩結構的穩(wěn)定性。如實驗和計算結果所示,這種加帽蜂窩結構在高電壓循環(huán)后是持久的,并且防止TM遷移和氧損失。這項工作表明,LMRs中長期存在的電壓衰減問題可以通過內部釘扎蜂窩結構來有效緩解,這為開發(fā)下一代高能陰極材料開辟了一條途徑。相關工作以《A Li-rich layered oxide cathode with negligible voltage decay》為題在《Nature Energy》上發(fā)表論文。圖文導讀圖1 設計的陰極的電化學性能圖1a展示了蜂窩狀封頂層狀鋰金屬氧化物(CH-LMR)在2.0 V至4.7 V電壓范圍內,以約0.1C的倍率進行的前三個充放電曲線。初始放電容量為254.4mAh/g,能量密度為836Wh/kg,相比商業(yè)NCM622(即LiNi0.6Co0.2Mn0.2O2)正極材料增加了20-30%。初始充電過程中的長時間高壓平臺是LMR正極中Li2MnO3激活的特征。雖然初始充電曲線與后續(xù)充電過程不同,但接下來三個循環(huán)的放電曲線幾乎與第一個周期相同,容量衰減可忽略。圖1b展示了形成循環(huán)期間dQ/dV曲線的結果(其中Q表示充電,V表示電壓),可用于研究氧化還原機制。高強度峰表明Li2MnO3的激活過程。在后續(xù)循環(huán)中,由于陽離子和陰離子氧化還原的部分重疊,峰變?yōu)閷掗煹穆∑稹R虼?,鎳和氧化物之間的電壓邊界消失,變成了一個長的電壓斜坡。在3.5-4.4 V區(qū)域的峰對屬于層狀LiTMO2相中Ni2+/Ni4+的氧化還原,有助于初始容量(< 4.4V)。圖1c顯示了合成的CH-LMR具有非常好的倍率性能。即使在2C的高倍率下,材料仍然可以提供高達206mAh/g的放電容量。值得注意的是,合成的CH-LMR正極具有出色的容量和電壓穩(wěn)定性(圖1d)。三個形成循環(huán)后可以實現(xiàn)248mAh/g的比放電容量,并且樣品在C/3下50個循環(huán)的容量保持率為96%,截止電壓為4.7V。第三個充放電電壓曲線與NCM622相比顯示出典型的富鋰層狀氧化物正極的滯后效應,同時,CH-LMR正極在4.7 V以上顯示出更高且穩(wěn)定的庫侖效率和較小的累積不可逆容量損失,這表明CH-LMR具有穩(wěn)定的結構和較少的副反應。最重要的是,在以C/3速率循環(huán)50次后,CH-LMR幾乎沒有電壓衰減(每個循環(huán)約為0.02 mV),而在文獻中報道的LMR正極的典型電壓衰減值通常約為1mV/每循環(huán),最好的情況仍然高達0.45mV/每循環(huán)。同時,不同循環(huán)的放電曲線幾乎重疊。最后,作者還使用石墨負極對陰極材料進行了全電池測試,進一步確認電壓衰減僅為每個周期約0.02 mV(圖1e,f)。需要注意的是,幾十年來LMR正極的電壓衰減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然而,作者的CH-LMR明顯顯示出可忽略的電壓衰減。圖2 設計的陰極的結構CH-LMR材料中的蜂窩結構在循環(huán)時是穩(wěn)定的,這也由循環(huán)材料的XRD圖中良好保持的超結構反射所證明。一些TM部分占據(jù)了一些層間的Li位點,記為TMLi。如其電化學性能所示,TMLi穩(wěn)定的蜂窩體結構增強了循環(huán)穩(wěn)定性。圖3 理論計算研究圖4 原位表征研究這些TM離子利用特殊的O-堆積原子排列(即Li+離子位于八面體位置,氧堆積遵循ABBA序列),正好位于蜂窩結構中Li離子的上方或下方,作為“帽”將氧離子固定在蜂窩Li周圍。通過顯微鏡檢查、散射特性和第一性原理計算證明,蓋帽穩(wěn)定了蜂窩結構并抑制了氧釋放、陽離子遷移和結構降解。因此,作者的LMR材料在循環(huán)時表現(xiàn)出可忽略的電壓衰減。此外,作者強調設計的LMR陰極不需要昂貴和稀缺的鈷元素。總結展望總之,作者成功合成了無鈷LMR正極材料Li1.1(Ni0.21Mn0.65Al0.04)O2,其在循環(huán)時表現(xiàn)出可忽略的電壓衰減。該材料具有TMs部分占據(jù)Li2MnO3組分中Li原子正下方或上方的層間Li位置的結構。這種加蓋的蜂窩結構保持了蜂窩結構的高電壓穩(wěn)定性,并抑制了氧釋放、陽離子遷移和相變。這項研究克服了LMR陰極材料長期以來的電壓衰減挑戰(zhàn),為開發(fā)LIBs的高能陰極材料開辟了一條道路。文獻信息Luo, D., Zhu, H., Xia, Y. et al. A Li-rich layered oxide cathode with negligible voltage decay. Nat Energy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3-012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