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募格學術、瀟湘晨報、谷粉學術、微博等
近日,博主@sci_accepted 在微博分享了一位「雙非」院校導師的招生要求,引發(fā)了網友的熱議。
圖片來源:微博
● 全年無休,無周末休息,每年只有過年的7-14天假期。
●?每天實驗室工作14小時,基本上除了睡覺,其他時間都泡在實驗室里。
●?如被錄取,需要立刻來實驗室學習并開始實驗。
最后,導師還表示希望同學們合理評估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態(tài)度,不要一開始為了入學什么都答應,最后發(fā)現承受不了要求退學。
而之所以要求這么高,并非學校是985、211高校,學校只是普通的雙非高校,但導師對自己課題組要求很高,不希望錄取到只是想混個碩士學位的學生,希望招收對未來學業(yè)事業(yè)有理性規(guī)劃和追求的學生。
并表示,能夠滿足上述態(tài)度和能力要求并畢業(yè)的學生,在畢業(yè)的時候至少會有1篇1區(qū)以上的高水平SCI,對于后續(xù)的就業(yè)和讀博都有絕對的競爭優(yōu)勢。
究竟是課題組「狼性要求」的壓榨還是雙向選擇的責任感?這回,研究生們吵瘋了….
對于研究生的工作時間,曾有不少導師都會要求一周至少達到60小時,并且是閱讀,實踐,思考,討論和請教,周而復始的60小時。
原因無外,有導師舉例子表示,如果研究生搞科研一周40小時或更少,拿什么去競爭?
▼▼▼
現在你閱讀一篇自己研究方向的英文文獻,在字典幫助下,能否在3小時(研究生)或6小時(本科生)內完全讀懂和理解?現在你閱讀一篇本領域的文獻時,能否自然地聯想起3篇以上相關的文獻?
如果您還做不到,那就還沒有跨入研究的門檻,還需加油。
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這有什么不得了的,跟國外就不用比了,單就國內而言,北大、清華、中科院研究生的工作狀態(tài),比50小時有過之而無不及。不能否認我們學生的天賦,但我們的天賦大約不會比北大、清華、中科院或者Stanford, Harvard,UCBerkeley的學生高很多。一周工作40小時或更少,我們拿什么去競爭?
作為你們的老師,我現在每周工作60小時,踏踏實實的60小時。我希望你們至少能達到這個水準。
▲▲▲
從導師層面來看,時間的量變會引起質變,是沒問題的。也有不少研究生表示,這樣的學習模式就算沒有明說,在很多學校也成為了研究生的日常。超長工作時間的背后,是自己不去實驗也做不完,是課題和文章都得自己寫。
圖片來源:微博?|@PITD 亞洲虐待博士組織
但從學生的層面來看,即使能做出科研成果,一年只休息7-14天,高強度的學習模式,鐵打的人也承受不住啊。
而且碩博生搞研究是需要花費時間,但一項本富于創(chuàng)造的事情,僅靠時間的堆砌是否能夠圓滿地完成,或者說那些僅需要靠漫長加班加點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是否適合博士們去做。
科研更應該注重的,是在正常的工作時間內的效率問題,就算坦誠的告知學生來我這里要007,那也只是把壓榨進行了一層完美的包裝而已。
需要學生高強度工作的背后,是否有導師職責的缺失,而導致學生必須萬事自己來呢?
在這種雙方觀點對壘不下的時候,也有人表示,能真誠的說出來這些要求的導師,也算好了,總比招生的時候不說,學生進去了才發(fā)現被騙的好。
導學雙方的雙向選擇
既然大家對于研究生是否該付出14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意見不統(tǒng)一。
那么解決的方法除了某一方妥協,更好的是有相同價值觀的導學雙方,能湊到一起。
這也讓很多人表示應該提倡這種寫清要求的錄取簡介。
近幾年來,有不少實誠導師招生簡章“火”了,盡管有的導師資源或者學校都不是最具有競爭力的,但因為凡事都講清楚,消除導學雙方的信息壁壘,反而讓學生更愛選擇。
2021年,南方醫(yī)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鄒老師的招生信息,就在微博引來1.4億圍觀。
在招生信息中,鄒老師就課題組氛圍、對學生的要求、補助等問題進行了詼諧幽默的闡述。
比如自己的實驗室是:
比如課題組氛圍是:
比如課題組的經費是:
這也讓不少研究生表示想去。
前段時間,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林峰教授在其學院官網公開了2023年的相關招生信息,其中一條招生信息顯示:“2023年計劃招收碩士生2-3名;請打算以后徹底脫離土木行業(yè),轉行去計算機行業(yè)、金融行業(yè)的考生不要聯系我。”
瀟湘晨報記者隨即查詢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官網,發(fā)現林峰教授的相關招生信息中,確實存在上述信息(目前已經刪除)。針對相關情況,記者聯系到該學院教務辦公室一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稱,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招生要求及個人特點,辦公室不干涉老師的招生要求,他提的是雙向選擇。
對于思想活躍,善于創(chuàng)新,生機勃勃的現代學生來說。這種有事說事的溝通方式反而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因為他讓學生和導師都有選擇的機會,避免招生進來,一個嫌棄學生達不到要求,一個嫌棄導師太push,反而加劇滋生導學雙方的矛盾。
一千個導師,就有一千種風格。但導學相處中,“真誠”才是互相進步的基礎。對學生來說“不要為了讀研什么違心的話都說,咱要真誠”。對導師來說,“不要為了招生什么大餅都畫,咱也要真誠”。
雙方如果在入學前就能對彼此有清楚的認知,對于漫長的讀研生涯來說,都只會更好,不會更壞,不是嗎?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xiubac.cn/index.php/2023/12/08/d1d55a95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