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国产高清无码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久久久免费,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科研人員從早8點到晚12點在忙些什么?

“8:00AM-9:00AM”
起床,吃早飯并準備午飯離開寓所。在公交上打開手機上rss閱讀器,掃一眼生活文件夾看看有什么新聞或關注的博客,資訊一掃而過,長文發(fā)送到pocket里晚10點后處理。
那個標注文獻的文件夾是每周五下午組會后才需要清空已讀的,雖然未讀數字已經跳到100+了。
一般而言,Scinece、Nature跟PNAS上很少有本專業(yè)的論文,有的話也可以從別的渠道看到,RSS會追蹤本學科內top3的期刊跟自己研究方向的關鍵詞,100%的論文會看題目與圖形摘要,20-50%的論文會讀摘要,5-10%的論文會讀里面的圖片,1-3%的論文讀全文。
科研人員從早8點到晚12點在忙些什么?
“9:00AM-9:30AM”
到達實驗室,跟博后博士生碩士生打個招呼,然后打開內部交流用的slack,看到教授昨晚又分配了一個任務,分享了5篇剛發(fā)表的論文,三篇hashtag是ideas,兩篇hashtag是experimental design.
另外今天要跟一個博士生討論課題A的進展,還要給另一個新進組的碩士生做內部培訓,好在之前的資料都在課題組dropbox的共享文件夾里放著,先發(fā)給她吧,反正她也不會看。
找到自己的channel,查了下今天要完成一個審稿,還要按照上次跟教授單獨討論(兩周一次)的內容改下一篇初稿,另外下午要去準備后天實驗的一些標準品。
科研人員從早8點到晚12點在忙些什么?
“9:30AM-11:00AM”
審稿,老實說這篇論文新意不錯,但數據處理上很詭異,畫的曲線也沒有解釋,不知道拿什么擬合的,另外這電鏡圖太模糊了,補充下實驗也好。
作者用figshare分享了原始數據,寫了個腳本跑了下,發(fā)現結果跟文章中一致,這點倒不錯。登陸Publons,看了下自己去年審稿11篇,心想這一月折騰一次還好,多了都會影響自己的項目了。
平均審稿時間大概是6小時,1.5小時讀明白,3小時檢查細節(jié),1.5小時寫審稿意見,當然一般會分散到5天里去完成,所有意見都標注到了一個對應的google docs上防止忘記。
審稿要么就快,要么就不審,將心比心。需要注意的是審稿記錄一定要用Publons保存好,因為這也是積累學術聲譽的一個重要途徑。最近比較流行的Pubmed Commons也可以關注下,發(fā)表后審稿或評論將會是學術交流的新趨勢。

科研人員從早8點到晚12點在忙些什么?

“11:00AM-12:00PM”
對碩士生進行內部培訓,內容包括介紹實驗室內部交流軟件slack的使用方法與資源獲取、對外報告統(tǒng)一的演講風格與logo、數據分析的模型使用偏好與原因、財務流程……
因為之前有積累的培訓資料,要求學生一周內掌握好“實驗室語言”并會在下次組會安排一個自己背景介紹的報告作為驗收。
現在的實驗室人員流動性大,重復培訓有時會消耗大量精力,要逐漸收集留檔之前培訓或workshop的內容作為自學資料并設置驗收,都是成年人了,沒必要求著學,自學更新去吧。
新人的培訓是很重要的,但學校研究所都一直會有面上的培訓郵件,實時轉發(fā)就可以了,如果他不是打算混學位應該知道該怎么做。
此外,新手科研人員要重視個人在線學術檔案的管理,可以在researchgate或academia上注冊并更新自己的學術檔案并參與社區(qū)問答構建在線聲譽,谷歌學術或百度學術的檔案也要注意維護,因為它們的搜索優(yōu)先級高。

科研人員從早8點到晚12點在忙些什么?

“12:00PM-1:30PM”
午飯,飯后查閱郵箱,發(fā)現有人詢問之前發(fā)表文章的數據處理細節(jié),找到當時項目的github repo直接發(fā)過去,這些都會在發(fā)表后公開。
另外發(fā)現自己researchgate關注的幾個課題組也發(fā)表了新文章,當然很多跟教授早上發(fā)的比較重疊,也有些追蹤的項目更新,biorxiv上關注的大牛也出了新的預印本論文。大概看看,在twitter上轉發(fā)下有意思的論文。
此時算作午休,不用研讀,只要記錄。另外回復郵件時盡量簡短,不用太多客套話,要知道郵件正在逐漸被微信等新興交流方式替代,關注你關注的問題。郵件里提到的待辦事項直接記錄到在線日歷里設置提醒,然后就不要想了。
“1:30PM-2:30PM”
跟博士生討論下在研課題的結果,總體結果不錯,但需要補充幾個實驗。
這個過程不是面對面的,因為這個博士生正在另一所高校訪問,交流是通過谷歌環(huán)聊(國內可以用微信)與谷歌文檔(國內可以用石墨)協(xié)作完成的,一邊討論一邊修改協(xié)作文檔里的報告,借助語音輸入,討論完了基本報告也成型了,共享給教授并在slack上項目channel里進行了記錄。
“2:30PM-3:30PM”
論文修改,使用rstudio里rmarkdown進行論文寫作,通過rticles包里的模版可以直接生成tex文檔跟pdf。文獻管理使用zotero,畢竟在線收集比較方便。
習慣所見即所得的可以用谷歌文檔配合paperpile,當然word跟endnote的組合也可以,看個人習慣。文獻庫要每周更新,按項目分組,這樣可以提高效率。
論文成稿后可以酌情放到預印本服務器上,這樣可以一定程度避免出現審稿過程中的搶發(fā)。
“3:30PM-5:30PM”
準備后天實驗,這是體力活,也是每天耗時間最多的,因為總有意外。不要把一天分給一件事,要把一小時分給一件事,專注處理一件事。
“5:30PM-6:30PM”
在slack里記錄今天完成的事跟明天要做的事,跟人約時間討論問題,第二次查看郵箱并回復郵件。
“6:30PM-8:00PM”
做飯吃飯,把pocket里存的文章用讀文章模式去聽。
“8:00PM-10:00PM”
繼續(xù)公開課學習或讀書,twitter上看看學術圈出沒出事或者更新下自己博客介紹下剛發(fā)表的論文。
每天這個時間的內容可以不重樣,不論學習還是探索都無所謂。如果你長期保持一個學習探索習慣,你會發(fā)現每天能帶來新知識的東西其實并不多,大都是各類老調重彈。
作為一個研究人員,要學會跟互聯(lián)網打交道,最好有個人網站或課題組網站(可以用blogdown快速搭建)與在線簡歷,不要總想著構建學術聲譽,也可以考慮知識的傳播。
例如系統(tǒng)總結前沿科學問題,用bookdown做成一本各章節(jié)不斷更新的書,用xaringan制作網頁格式的教案幻燈片公布到網站上,會議報告可以上傳到slideshare上。
其實研究人員首先是人,在遇到問題時用谷歌百度也比較常見,如果經??吹侥愕臇|西無形中也形成了你的聲譽。
同時,雖然現在PI都是40歲以上的,但終究會成為80、90后這一代人的,而這一代人是伴隨互聯(lián)網成長的,其認知過程很依賴網上資源。

所以類似quora、stackoverflow、reddit、知乎、果殼、科學網等網站都在實質上累積著科研人員的聲譽,我就見過MIT一個課題組定向招博后,招到了還發(fā)個課題組新聞說我們歡迎XX領域的guru加入課題組,而那個被招的博后也確實在博士階段就在在線社區(qū)里名聲響當當了,而其博士畢業(yè)的研究所跟MIT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上。

科研人員從早8點到晚12點在忙些什么?

“10:00PM-12:00AM”
完全休息娛樂時間,玩局游戲,健個身,看個電影,刷個微博,看看朋友圈點個贊,每天的緩沖時間,然后就可以睡了。
其實互聯(lián)網一直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很多行業(yè),自然包括科研,熟練運用這些工具可能會獲得效率上的提升并減輕焦慮感。
我有時甚至在想,其實有遠見的課題組應該可以開個公眾號的,一方面?zhèn)鞑プ约撼晒?,另一方面可以推送領域內新論文,要知道相比看綜述,看推送更輕松,而且形成習慣后也能形成學科內大局觀甚至引導科研前沿,這可比跑到一兩年一次的學科內大會上聽報告或做報告效果強得多。
其實國外用twitter與hashtag就可以了,甚至有專門網站評價科研人員在社交網絡影響力的,這種類型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別忘了給科研人員發(fā)錢的人或許會看學術期刊,但一定會刷朋友圈。
以上純屬胡扯,如有雷同,那就雷同吧。(于淼科學網博客)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xiubac.cn/index.php/2023/11/06/a63f076236/

(0)

相關推薦

搜索| 诸城市| 大渡口区| 潢川县| 海口市| 桐城市| 深州市| 绿春县| 托克逊县| 齐河县| 玛沁县| 德令哈市| 尼勒克县| 花莲县| 兴仁县| 炉霍县| 福安市| 科尔| 萍乡市| 昌吉市| 姜堰市| 宁夏| 高青县| 都兰县| 天气| 嘉兴市| 乌审旗| 邳州市| 疏附县| 游戏| 河东区| 湟源县| 合山市| 永嘉县| 肥东县| 长顺县| 崇礼县| 山阳县| 沙河市| 临邑县| 津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