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背發(fā)兩篇Nature突破世界性難題,為抑郁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關于外側韁核NMDA受體參與介導簇狀放電和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的發(fā)現非常重要、創(chuàng)新,并且具有廣泛的意義”,—Nature“這篇迷人的論文發(fā)現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相互作用。”—ScienceNature和Science都為這兩項工作專門配發(fā)評論文章,如此評價。胡海嵐教授在情緒和社會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礎這一腦科學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系統(tǒng)性原創(chuàng)成果。2011、2013年,胡海嵐團隊先后兩次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發(fā)表學術論文,分別揭示社會等級行為的神經調控機制和抑郁癥的分子機制。2014年,胡海嵐團隊在Nature ?Neuroscience發(fā)表情緒效價編碼的工作。2015年,胡海嵐受國際權威綜述期刊Trends in Neuroscience和Annual Review in Neuroscience邀請撰寫綜述。2015年,胡海嵐教授應邀《細胞》雜志子刊《神經科學動態(tài)》雜志寫綜述,當時的封面就是胡海嵐實驗室的主角——小鼠。2017年7月,胡海嵐課題組在《科學》雜志發(fā)表的長文《勝負經歷重塑丘腦到前額葉皮層環(huán)路以調節(jié)社會競爭優(yōu)勢》(History of winning remodels thalamo-PFC circuit to reinforce social dominance)。這一成果,胡海嵐團隊發(fā)現“強者愈強”的現象與大腦活動密切相關,“強者愈強”可以被人為控制。2018年2月15日,胡海嵐教授研究組在Nature發(fā)表了2篇背靠背地研究論文,在業(yè)內引發(fā)轟動。題目分別為“Astroglial Kir4.1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及“Ketamine blocks bursting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to rapidly relieve depression”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人類關于抑郁癥發(fā)病機理的認知,并為研發(fā)新型抗抑郁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2019年2月15日,胡海嵐教授團隊又在Nature Protocols上發(fā)表了題為“Using the tube test tomeasure social hierarchy in mice”的研究論文,通過管實驗對小鼠的行為測量揭示了社會支配關系。從左至右為:桑康寧博士、楊艷博士、胡海嵐教授、董一言、崔一卉博士和倪哲一,其中楊艷、崔一卉、桑康寧和董一言為第一篇Nature的共同一作,崔一卉為第二篇Nature的一作抑郁癥是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全球發(fā)病率達11%,抗抑郁藥物的銷售額每年以百億美金計,但即使如此,傳統(tǒng)抗抑郁藥物起效均緩慢。該團隊從快速抗抑郁藥氯胺酮著手,揭示了新的抗抑郁機制,?在Ketamine blocks bursting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to rapidly relieve depression一文中,首次揭示外側韁核的一種特殊放電方式——簇狀放電是抑郁癥發(fā)生的充分條件,而氯胺酮的起效原因正是有效阻止了這一腦區(qū)的簇狀放電,且發(fā)現了T-VSCC是一個新的抗抑郁靶點。同期發(fā)表在Nature的另一篇論文Astroglial Kir4.1 in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海嵐團隊又揭示了另一快速抗抑郁分子靶點——存在于膠質細胞中的的鉀離子通道Kir4.1,對引發(fā)神經元的簇狀放電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