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外溶納米粒子(P-eNs)的鈣鈦礦在固體氧化物電解池中具有巨大的二氧化碳(CO2)還原潛力。盡管最近在促進B位陽離子脫溶以增強催化活性方面取得了成就,但P-eN在高電壓下的不令人滿意的穩(wěn)定性極大地阻礙了它們的實際應用,并且該問題尚未闡明。
在這項研究中,艾伯塔大學埃德蒙頓分校、深圳大學駱靜利等人揭示了鈣鈦礦支架中B位空位的形成是導致P-eNs降解的主要因素。然后,我們通過使用外國鐵源微調還原的Sr2Fe1.3Ni0.2Mo0.5O6-δ的B位補充來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實現(xiàn)了堅固的鈣鈦礦支架和延長的穩(wěn)定性能。此外,還提出了從鈣鈦礦結構穩(wěn)定性角度的降解機制,以了解性能下降的根源。B位補充賦予P-eNs成為二氧化碳減排的有吸引力的電催化劑的能力,更廣泛地說,用于其他能量存儲和轉換系統(tǒng)。
為了在脫溶過程中重新占據(jù)減少的SFNM支架的B位空位,應選擇適當?shù)奶畛鋭﹣韱覶IE過程。為此,通過DFT模擬計算了SFNM B位Ni、Fe和Mo的共偏析能,分別為-2.26?eV、-1.46?eV和-1.06?eV(圖1a)。這表明Fe比Mo更有利地溶解,但不如Ni有利??紤]到TIE是由客體離子和主體離子之間的共分離差異驅動的,客體Fe?主體Ni (-0.79?eV)和客體Fe?主體Fe (0?eV)的交換在熱力學上比客體更有利 當在SFNM基底表面引入外部Fe離子時,F(xiàn)e?主體Mo(0.40?eV)(圖 1b),表明將客體Fe重新填充到B位空位和Fe-Ni合金外溶的可行性。在 DFT 計算的指導下,在圖1c中概括了兩種不同的排除路徑以進行示意圖說明。路線i描繪了在客體Fe-SFNM復合物上引發(fā)的TIE輔助脫溶,而傳統(tǒng)對應物顯示為路線ii。在TIE輔助方法中,外來Fe離子最初通過冷凍干燥沉積在鈣鈦礦表面(補充圖 1),然后將結合到剩余的B位空位中,伴隨著主體 Ni和還原后的Fe(方程式 4)。
Bo-Wen Zhang, Meng-Nan Zhu, Min-Rui Gao, Xiuan Xi, Nanqi Duan, Zhou Chen, Ren-Fei Feng, Hongbo Zeng & Jing-Li Luo. Boosting the stability of perovskites with exsolved nanoparticles by B-site supplement mechanism.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2393-y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xiubac.cn/index.php/2023/11/01/ab011a4b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