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有父母、有老師、有同學、有孩子,但毋庸置疑,研究生導師是讀過研究生的所有人一生中最重要且最有影響的人之一,因為研究生一般都處于青年時代,大約二三十歲,是思維最活躍的階段,也是談戀愛、成家最重要的一個窗口期,同時也是抬升立足社會能力的重要爬坡期,將來一定會成為各行業(yè)的骨干和翹楚;研究生期間,學生相處最多的人應該是他的導師,潛移默化之間,導師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都將傳遞給學生,影響學生的所看、所感和所思,甚至過了50年,導師當年曾經的一句鼓勵、一個微笑、一點提醒、一句批評學生都記得;而學生作為年輕人所展現的青春陽光和朝氣,也將激發(fā)導師的創(chuàng)造,和年輕人在一起,感覺了活力和未來。然而,時不時總有一些導師和研究生不和諧的現象,從導師的角度,總有違反師德師風的行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導師,為國家培養(yǎng)未來優(yōu)秀的接班人,導師至少應該做到下面12條。
1. 不把學生當附屬,跑腿買飯辦私事。
網傳有老師讓學生指定時間到固定的餐廳幫買固定的套餐、指定固定的時間讓學生電話叫起床,眼鏡找不到了讓學生來家里幫找眼鏡?,F實世界還有更多的例子,例如讓學生取快遞、報賬、搬東西等,這些都是學生的事務么,顯然不是,學生的工作是學習,本質上學生和導師、學校有一種契約關系,就是教和學的關系,除此之外不應該摻雜任何的域外因素。想當年,研究生少,和導師親如父子,也幫干私事,也在導師家里吃飯等,在國外聽說有一種稱呼:Ph.D Father,實際也是講師生情誼。報賬取快遞,研究生能否幫老師干?我覺得可以偶爾干,但萬事有個度,不能總薅羊毛,不能把所有的快遞總讓研究生取,要區(qū)分公和私,公的可以讓研究生幫,而私的盡量自己做,誰沒有個事,誰不需要互相幫襯呢,大家都需要。再如報賬,老師也可以攢一攢,攢一堆讓學生跑一次,而不是有一張票據就讓學生跑一次,再老師先應該把報賬程序搞清楚,研究生是一茬一茬的,不能讓一茬一茬的學生不斷地學習報賬,在各個部門之間游走詢問,耽誤時間和人事。
2. 不把學生當騾馬,不給草吃還要跑。
研究生做科研需要一些基本的條件,例如實驗學科一般需要購買原材料、需要有儀器設備、甚至外出檢測,需要操作空間,需要開會交流,沒有基本條件難以開展工作,但是可能各種原因,有時候導師不能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條件,但是卻讓學生開展具體的工作,甚至讓學生賠償耗材費、氣體費;沒得基本儀器讓學生出去借,借的了一時借不了三年,所以作為導師應該給研究生創(chuàng)造條件,結合導師自身的認識、財力和能力以及對自己學生全面而綜合的備課創(chuàng)造合適的條件,而不是一味的給學生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后勤保障方面總是遲緩,從而影響工作進展,甚至影響師生關系。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想讓馬兒跑就要給草吃,要想開展科學研究,至少需要基本的實驗、調研、工作條件。
3. 不把學生來主宰,延遲畢業(yè)尋成果。
現在好像有一種風,總是希望學生(更多是博士生)晚點畢業(yè),這樣實驗可以做的更多,成果更多,你三年、我四年、他五年,年數越多,成果越多顯得越優(yōu)秀,但這本質大多都是內卷的表現。國內某頂尖大學,通常碩博連讀五年畢業(yè),學生成果也很多,當然我想也有人成果一般;歐洲某國,本科三年,優(yōu)秀的直接轉博士生三年畢業(yè),博士生三年不畢業(yè)老師著急,因為博士生跟著項目走,項目到點結題了學生還沒畢業(yè),那是否項目不能結題?或者項目結題的“法理依據”不充分,如果結題了導師還想繼續(xù)做,那可以再招學生接著干,重新建立新的任務關系。當然美洲也有四、五、六年畢業(yè)的,但至少獎學金豐厚,吃喝不愁,而我們目前的獎學金是否和博士生身份匹配值得研究。如果學生未能達到基本的工作和創(chuàng)新要求,延遲畢業(yè)甚至退學也是需要的,只不過為了成果而延遲就顯得有點不和諧。
4. 不把學生當人梯,超越認知和能力。
我開會經常對學生說,大家要看文獻、創(chuàng)新,爭取某一天發(fā)個Science或Nature,但是我發(fā)了么?連子刊都沒發(fā)!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但是否可以以此作為條件來和學生談畢業(yè)?顯然不可以,我們要相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但是也有一代人的認識,相信青年人的認識比我們更超越、更超前,他們優(yōu)秀于我們,而我們只是多了些失敗的經驗,所以一方面我們要把經驗傳遞給學生,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超越,但是也要結合實際的提出一些要求,不能提出超越了導師認識的要求,超越了導師認識的要求大多只能說明學生太優(yōu)秀,而很少能說明導師指導的好,真正的原始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也許更多的源自個人的勤奮和智慧。當然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如果學生畢業(yè)了僅僅學了導師的皮毛,那學生可能就是混的,而不是實干的,所以學生一定要有超越導師的目標、信息和毅力,只有這樣,人類和社會才會進步。
5. 不把學生言暴力,禮貌交流和諧處。
有句老話:戲子是打出來的,哪有師傅不打徒弟的,因而有導師喜歡罵學生,網上也有各種導師痛斥、謾罵、壓榨、人格侮辱學生的帖子,例如有“被pua最慘的是我?guī)熃?,真是苦了三年,被各種嘲諷侮辱啥也沒學到就這么畢業(yè)了”“老板動不動就在郵件里寫are you stupid”“?還當眾罵f開頭的英文單詞”“關鍵是老板會有時罵我一點都不適合讀phd,有時夸我hard working,我的心情就會隨著老板的態(tài)度大起大落”這些都是網上的帖子,一方之言,不見得準,但是從導師的角度,還是要引以為戒,為人師表就要有為人、為師、為表率的樣子。導師本已站在高位,對弱勢的學生要愛護,要和諧相處,而不是語言暴力,語言暴力也是暴力,更不能降維打擊。當然更不能發(fā)表不當言論,口無遮攔,胡亂講話。
6. 不把異性單獨處,把握界限促科研。
在教育部公開曝光的歷次違反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典型案例中,幾乎每次都有高校老師與學生不正當關系的案例,教授性騷擾學生,男子偽造名字搭訕女生,教師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與某在校女生發(fā)生不正當關系等,這些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問題是導師的心魔,而后為了心魔而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條件和環(huán)境,同時利用老師和學生的師生關系、維度關系來達到目的,所以導師要有界限意識,男女有別,其中最簡單的標準是不和異性學生單獨相處,不能以講課題、討論等任何名義和異性學生單獨交流。讓科研回歸到其研究的本質,不摻雜個人感性和喜好。人之所以是人,就是一種規(guī)矩意識,一種約束,所有人都應該約束“心魔”,維護正確和準確的師生關系。
7. 不把學生當小孩,成人平等友誼好。
進入大學的同學的年齡基本都18歲,進入研究生的絕大多數都22歲以上,研究生不能再說是孩子了,典型的成人,既然大家都是成人,那就需要人人平等,人人平等就需要認識到大家是有差異的,有年齡的差異、認識的差異、經驗的差異,能力的差異、精力的差異,乃至智商情商的差異等等,而導師因為各種歷史沉淀都站在一個相對較高的維度,因而更要認識到這種維度所導致的差異,甚至這些維度僅僅和年齡、資歷、過去有關而已,例如yyds是啥意思,我好久都搞不明白,但是卻很流行,更甚過不了幾年導師年齡大了,學生成長了,學生必將超越導師,所以不要拿我們的經驗來把學生當小孩訓斥,認為他們什么都不懂,然后一番苦口婆心的說教,可能學生一點都沒聽進去,沒興趣還能干好?不可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師把和學生的交流當作成人之間的交流,了解學生,備課學生,換位思考,和睦相處。
8. 孩子學生換位想,容錯發(fā)展樂融融。
科學網曾經有導師說過,把孩子和學生換位對待,導師的心情會好很多,我想大多數導師都是有孩子的人,自己的孩子作業(yè)做的怎么樣?是否喜歡拿著Pad、手機不放手,如果我們的孩子是這樣,怎么辦?一方面教育引導孩子,另一方面是否也要容錯發(fā)展?在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否犯了很多的錯誤,甚至當我們老了也會回憶起一些“經典”的犯錯案例,那么學生盡管是成人,但也是毛糙的年輕人,必然要犯錯,只要不是違法亂紀,那就需要容錯,如果學生犯錯了,導師想想,他還是個孩子,就是我的孩子犯的錯,我要愛護他同時督促改正;如果家里的孩子犯了錯,父母想想,這是我的學生,我要教育他改正而不是一味溺愛,這樣無論家庭父子母子關系,還是學校師生師徒關系都會融洽很多。
9. 因材施教激興趣,影響終生受益深。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人臉識別面部也不一樣,閱讀、動手、書寫、演講等能力都不可能一樣,有人健談,有人木納,有人會寫,有人會說,高考有人數學好,有人語文好,我的學生是什么樣的人?是動手實踐能力強?歸納總結能力強?理論推演能力強?文字表達能力強?導師是否備課學生,是否根據學生的特性、特長、愛好來安排研究課題,是否讓學生感覺到了學習和科研的愉悅?所以導師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從性格、能力、學識等進行全方面的了解,給學生足夠的自由空間,同時不把自己的一些或好或壞的做法、想法、習慣強加給學生,例如學生喜歡周六休息,但是老師喜歡周六工作,能否強迫學生每周六都工作呢,偶爾加班可以,但顯然不能長此以往,周六是法定休息日。導師走過的路學生不見得喜歡走,而師徒也就只有三四年,所以一定要挖掘學生的潛力,類似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爭取最大的成效,在尊重中激勵學生一定會記憶終生,受益終生。
10. 思考實踐和表達,創(chuàng)新檢驗與傳播。
研究生顧名思義是做科學研究的學生,要研討、問究竟,不是煙酒生,所以好老師要教會學生三件本領:思考、實踐、表達,思考就是學習知識,查閱千年的文獻,開展現場調研,把真問題搞清楚,不能紙上談兵,坐在家里、辦公室、工作室想了一個莫須有的“真”問題,找到了真問題,然后就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過程,所以思考的目的是創(chuàng)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自然不用多說,創(chuàng)新的思維是否經得起檢驗,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需要實踐,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表達為了傳播,通過歸納凝練,把背景、問題、創(chuàng)新思想、實踐檢驗等具體的特殊結果總結成一般的規(guī)律性文字,傳播給世人,發(fā)表工作,一方面是傳播新發(fā)現、新知識、新認識,豐富人類文明和科技文化,同時也是避免后來者犯錯誤,少走錯誤的彎路,讓他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遠、干的更好。指導研究生學會333制,3分思考,3分實踐,3分傳播,爭取培養(yǎng)成為有思想、能干活、講得出的高級人才。
11. 求真務實守底線,數據準確圖表真
截至目前,教育部共公開曝光八批違反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典型案例,針對高校的案例主要就三種類型,發(fā)表不當言論、發(fā)生不正當關系,學術不端,尤其近年來學術不端問題尤為突出,“編造實驗過程、偽造研究結論;圖片誤用、內容重復、代寫代投、虛假同行評議;沒有完成實驗,論文數據及圖片存在拼湊、篡改;抄襲剽竊、提供虛假信息、衍篡改身份信息”等各種各樣的行為,國家衛(wèi)健委和基金委每次也是曝光一大批,并有愈演愈烈之勢,究竟為什么,恐怕與考核有關,但是作為老師,就要有老師的正氣、骨氣和傲氣,自古知識分子就需要有點傲骨、清冷、窮酸腐臭味,尤其是為人師表,如果老師隨意的修改數據、圖片誤用,那是會讓學生看不起的,而且一輩子都看不起。所以作為老師,嚴守學術規(guī)范,嚴把論文質量,做到知為師、知學生、知文字、知數據、知圖表、知貢獻,知修改,知真相。
12. 學高為師身份搭,身正為范樹榜樣
學既是主動的不斷學習新知識,也是名詞的學識,知識面,知的深,有句古話“人過三十不學藝”,而大多數導師都過了30歲,獲得了地球最高的博士學位,社會的佼佼者,不再學習新知識新事物,倚老賣老,自然有時候被年輕的新時代精銳小學生所質疑,而大學的知識和中小學巨大的差異就是,中小學的知識基本不變,且是基本的知識,需要研究的是教法,而大學的知識是日新月異的新知識,時刻需要跟隨新方向、新方法,不斷更新自己,這就要求導師不斷的連續(xù)學習,這樣和才能長期立于高地,才配得上老師的身份;古有身正不怕影子斜講的就是正,正氣,身教重于言教,說了很多道理,結果自己說一套做一套,那是不會有好的效果的,例如,我們在教育孩子,你不要看手機,做作業(yè),然后家長坐在孩子邊上看著手機督促著孩子做作業(yè)?這時候孩子怎么想?所以作為老師在道德層面要樹立榜樣,樹立“精心盡力投入指導、正確履行指導職責、嚴格遵守學術規(guī)范、把關學位論文質量、嚴格經費使用管理”的榜樣,導師是否經常的指導學生,正常的開組會?是否平時幫助學生修改論文,是否嚴格使用經費等等,這些學生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模仿在未來。
這些都研究生導師的基本能力,師生一場不容易,必定在學生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一方面還是要嚴要求、逐創(chuàng)新,真正提升學生的基本功,另一方面也要教會學生知識和能力,因材施教,給學生留有思考和發(fā)展的空間,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和科研的快樂,本來就有一些學生是混文憑的,也要盡量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如果真的不學習、不想學,鼓勵學生愉快的融入社會再就業(yè)也是一條康莊大道。
2021年8月思考10條,2022年4月5日成稿,2022年4月10日潤色,2022年4月11豐富為11條,2022年4月18日疫情值班豐富為12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7429-1336334.html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xiubac.cn/index.php/2023/10/24/bdc4d3ce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