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商業(yè)化受限,歐美對鉛泄露管理非常嚴格。
2021年10月28日,北伊利諾伊大學Zhu Kai教授等人在Nature Sustainability雜志上發(fā)表一篇文章1: On-device lead-absorbing tapes for sustain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這篇文章就一句話+兩幅圖:在鈣鈦礦電池封裝層中加入分子,可以吸收泄露的鉛。(好久沒看到如此神清氣爽的文章了~簡直就是文藝復興)
整篇文章簡潔明了:第1幅圖,他們在常用的封裝層(EVA)上面加一層分子DMDP;第2幅圖,加入分子后可以把鉛泄露控制的非常好,達到了美國環(huán)境保護署(EPA)的規(guī)定以下。
幾十年前,文章不像現(xiàn)在又臭又長,基本就兩三頁紙就把事情說完了。比如‘我做了什么+方法是啥’、“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原理是啥”。
下面這篇富勒烯的Nature也就不到兩頁紙,1985年發(fā)表2,1996年拿諾獎。
道理可能很多,正兒八經(jīng)的研究也有,2021年4月,Nature一篇文章說3:人們會傾向于忽視減法。其統(tǒng)計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實驗中,參與者都會更傾向于做加法,做減法的人往往只占10%~30%,遠遠少于做加法的人。結論支持‘加法至上’!
而做“減法”這個行為,很容易被貼上負面的標簽,被認為不認真、消極的態(tài)度4。
看到這里大概能理解為什么現(xiàn)在的文章又臭又長了,我們的‘作者-編輯-審稿人’這個系統(tǒng)互相折磨了幾十年,‘加法’做了幾十年;
1. 條條框框、各種表征、各種計算。。。你都得要有,不然你就是不認真。
2. 收到修改意見,審稿人說的都要做,沒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有的沒的都加上,要體現(xiàn)出自己的努力和創(chuàng)意。
這樣做的結果很明顯,我們不斷地增加問題5。博士期間很大一部分時間在湊數(shù)據(jù),做科研核心問題以外的‘努力’,只是為了發(fā)文章,達到所謂的高水平。
大佬有勇氣不做額外的‘努力’,自圓其說即可。但大部分科研工作者在審稿時是下狠手的,問一堆問題,沒問題的制造問題,互相摧殘,文章就變得又臭又長。
這種情況類似當年的煙草廣告,煙草公司絞盡腦汁想廣告詞,越來越有詩意和韻味,后來一句‘香煙有害健康’就讓所有廣告消失。這一招讓煙草公司很開心,不用卷了,也減少對青少年的宣傳,還增加企業(yè)收入,利國利民。
所以,權利極大的編輯或者出版機構或許有辦法,如果他們出一招減法:限定篇幅,有可能實現(xiàn)‘文藝復興’,回到短論文時代。
能夠一句話講完的故事是好的科研,2頁內容很豐富了,其它細節(jié)放SI,其實細節(jié)也就那些認真做實驗的人看。
1. Nat Sustain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1-00789-1
2. Nature 318, 162–163 (1985). https://doi.org/10.1038/318162a0
3. Nature 592, 258–261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380-y
4.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3482785
5. Nature 592, 189-190 (2021) 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1-00592-0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xiubac.cn/index.php/2023/10/18/314ab526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