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募格學術整理自知乎、同濟大學生、同濟大學研究生會等
博士生3年發(fā)表了14篇一作論文是什么水準?感覺畢業(yè)能直接去211高校當副教授了…..
近日,「如何看待同濟大學環(huán)境學院 19 級博士研究生徐龍乾三年發(fā)表 14 篇一作論文(平均 2.6 月一篇)?」登上知乎熱榜引起熱議。
起因是有位題主經(jīng)常在各大環(huán)境工程類的公眾號里面看到關于同濟大學環(huán)境學院博士研究生徐龍乾的研究成果。
搜索了一下,才發(fā)現(xiàn)徐龍乾在博士期間一作發(fā)表了14篇論文,包括4篇WR,1篇EST等環(huán)境工程類頂級期刊。各種榮譽獎項更是拿到手軟。
題主表示自己一直寫論文,3年也發(fā)不了那么多,更何況環(huán)境類學科需要不斷實驗不斷試錯,而且徐龍乾的導師也不是什么特別有名的大佬……所以非常疑惑。究竟是“灌水”?還是真大牛?
他表示,沒想到竟然在知乎熱榜看到自己,首先更正了一些細節(jié),就是他本人18年畢業(yè)后申請同濟大學沒錄取,在導師的幫助下在實驗室當科研助理,等了一年再上的同濟,因此至今在組里已經(jīng)4年!
電化學實驗可以同時進行好幾個,因此效率相比傳統(tǒng)環(huán)工出數(shù)據(jù)更快,這是毋庸置疑!
好幾篇論文,特別是前期的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成果有點水,后面才慢慢入了門,開始發(fā)表一些更高的成果,可以說是循序漸進吧。
就算按照4年來看,這發(fā)文速度也是非常驚人的。而且通過搜索發(fā)現(xiàn),不少文章的質(zhì)量都很高,可以說是真的強!
據(jù)知乎@秦時蓋聶?回答,徐龍乾碩士時期就有7篇一作,在一些學校都夠博士畢業(yè)了。
徐龍乾的科研之路到底是怎樣的?小募在校官微上搜索到了有關于他的一些采訪報道。
徐龍乾,同濟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博士生,導師為吳德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污水資源化,近幾年主要圍繞廢水中資源的選擇性分離和回收開展研究并取得了初步進展,至今共發(fā)表論文3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Water Research(2篇)、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1篇)等環(huán)境領域權威期刊發(fā)表論文16篇,累積iF>270,h-index=10,申請中國發(fā)明專利4項(實審),在國內(nèi)學術會議作口頭報告/墻報4次(獲優(yōu)秀口頭報告/墻報獎2項)。曾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9, 2021)、高廷耀青年博士生杰出人才獎學金(2021)、同濟大學優(yōu)秀博士獎學金(2020)等榮譽與獎勵。
他的科研研究方向簡單介紹就是廢水資源回收,在環(huán)境領域不算是一個新方向,目前正在開展的工作是針對人類尿液中的氮磷,通過電化學法實現(xiàn)資源的選擇性回收,希望從其中回收一些高附加值的資源。
在徐龍乾看來,科研其實是一個機械又靈活的過程,其大致過程為:確定自己要研究的問題后,搜集閱讀大量的相關文獻,有足夠積累后再去進行主觀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于徐龍乾來說,投稿被拒可能會有幾天的焦慮,但可以很快調(diào)整過來。他的主要壓力有兩方面:瑣事太多帶來的時間上的壓力,與他人比較帶來的心理上的壓力。?
徐龍乾認為舒緩這些壓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好科研,不管成果大小,當過程結束之后,都會對自己有一個非常正向的激勵。
作為一名普博生,徐龍乾表示課程學習基本在博一的上學期就全部完成了,雖然第一學期課程很多,進入實驗室做實驗的時間很少,但還是要把科研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
我仍然可以利用零碎時間為之后開展實驗打好一些基礎,包括閱讀文獻、了解課題組同學們的研究、向他們學習儀器使用等等。
我記得,在我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之前,我就提前開始準備實驗所需的藥品、搭建好了實驗裝置、做過一些探索性實驗,那時我也有一個現(xiàn)在看來比較簡陋的想法,考試結束后還有幾周時間放寒假,利用這段時間做了很多實驗,放假回家就可以寫點東西,這樣安排就很充實。
環(huán)境領域頂刊其實也就那兩個,我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做出好的成果。我每個學期開始我都會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包括實驗進度推進到哪里,要寫幾篇文章,寫幾個專利,隨著知識的累積以及經(jīng)驗的豐富,越往后對自己要求越高。
如果仔細去看我的文章期刊的質(zhì)量,其實是充滿曲折但又總體向上的曲線,短時間可能無法看出自己的進步,但兩年后的今天回頭看,還是進步很大。
有很多人進入研究生階段,就逐漸放松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了,但徐龍乾說自己實驗室的學習氛圍真的很好,大家都很積極上進,也拿了很多獎學金。所以他認為這個主要是看學習的氛圍,比如個人所在的實驗室、寢室之類的。同時還是要做好時間管理,每學期、每學年,甚至整個研究生階段都是要做好規(guī)劃的。
研一上學期會被很多同學忽視,同時很多同學因為自身選擇,在研一上學期會做很多其他方面的事情,徐龍乾建議要堅定走科研道路的同學,最開始不一定非要自己獨立做出什么東西,打好基礎很重要,多去教研室或者實驗室,學習師兄師姐的思路,尤其是要畢業(yè)的學長學姐看待問題的方法,多跟著他們做東西,先去學方法,在利用這些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磨刀不誤砍柴工,以后在解決自己問題時會少犯很多簡單的錯誤。
同時也不要每次都是簡單的打雜,要帶著問題去做事,多主動思考,帶著自己思考的結果多多請教老師或者師兄師姐,這樣對于自身的能力會有更大的幫助。
徐龍乾講述自己幾乎沒有與導師發(fā)生很大意見分歧的情況,他根據(jù)自己身邊的人舉例說明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比如選題,基本上都是導師先給你圈定一個范圍,然后學生在這個范圍內(nèi)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點進行深入研究,這時候就需要及時和導師進行溝通,千萬不要閉門造車。畢竟大家還都是學生,多與同師門的師兄師姐或是同一級的同學們進行交流、然后跟導師及時反饋自己的想法還是很有必要的,不然等到覺得自己方向選錯了或者是做不下去了,就悔之晚矣。
將知識用于實際,多積累一些經(jīng)驗。或許就是科研之路可以順利進行的不二法則。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xiubac.cn/index.php/2023/10/15/64921629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