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壞血酸(H2A)是一種抗氧化劑,可以保護細胞成分免受自由基的損傷,同時它也作為一種促氧化劑出現(xiàn)在癌癥治療中。然而,H2A氧化背后的這種“矛盾”機制還沒有研究清楚。
基于此,東南大學(xué)張袁健教授和沈艷飛教授等人報道了Fe-N-C納米酶作為鐵蛋白模擬物在催化H2A氧化過程中的Fe浸出及其對氧還原反應(yīng)(ORR)選擇性的影響。邊緣N-C位點通過2e– ORR產(chǎn)生的微量O2??積累并攻擊了Fe-Nx位點,當H2A濃度增加到2 mM時,導(dǎo)致不穩(wěn)定的Fe離子線性泄漏高達420 ppb。
結(jié)果表明,F(xiàn)e-N-C上相當大一部分(~40%)的N-C位點被激活,并最終開啟了一條新的2+2e– ORR路徑,伴隨著Fenton-型H2A氧化。
作者研究了Fe-N-C和N-C納米酶的氧還原選擇性,還計算了無催化劑情況下H2A氧化的能量分布。當N-C存在時,O2可以停留在石墨N附近的C原子上,這種活化的O2可以很容易地以0.05 eV的Eb氫化,形成弱吸附的OOH中間體,該中間體自發(fā)形成ΔE為-0.8 eV的H2O2。
同樣,毗鄰吡啶氮的C原子也可以作為活性位點?;钚匝蹩勺园l(fā)氫化形成被吸附的OOH中間體,最終氫化生成H2O2,Eb為0.3 eV。
在有N-C位點和沒有N-C位點的情況下,該反應(yīng)的放熱差異是由于H2O2和氧化的H2A在N-C位點上的吸附熱。對于Fe-Nx位點,該反應(yīng)表現(xiàn)出不同的4e–途徑,O2的最終還原產(chǎn)物為H2O。在該反應(yīng)途徑中,O2首先停在Fe中心,然后被氫化形成吸附的*OOH,其Eb僅為0.08 eV。
該過程的ΔE值(-0.28 eV)高于N-C位點的ΔE值(-0.20 eV),說明Fe中心與*OOH之間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削弱了*OOH的O-O鍵,使得后續(xù)的氫化反應(yīng)發(fā)生在上部的O上形成H2O并吸附O。
Insights into Iron Leaching from an Ascorbate-Oxidase-like Fe-N-C Nanozyme and Oxygen Reduction Selectivity. Angew. Chem. Int. Ed., 2023, DOI: 10.1002/anie.202302463.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xiubac.cn/index.php/2023/10/06/dfc80aba05/